回忆北京知青在延安的生活点滴
2013-04-14 21:44:23 作者:未知 来源:www.zgya.com 网友评论 0 条
时已寒冬,记者经由西安去延安拜访一个叫北京知青林的地方。
过八百里秦川,崎岖往北,一道道沟梁之后,大河套里,就是延安。在原来的延安县,现在的宝塔区一百里外的金盆乡,“北京知青林”的标示牌在一棵大树后赫然出现,那是一个举世皆知的地方———南泥湾。
记者在那里见到四个人:周福生、付和平、刘二顺、林树彬。
他们是一场运动后留在了这里的北京知青。“这样的北京知青,在延安的角落里,”来自延安市劳动局北京知青处处长童刚说,“整个延安市还有346个。”不过,就在记者即将离开的前一天,又过世了一个。
他们有家不可归,或如当事人所言,“不愿归”。
当1969年他们踏上西去的火车时,所有与生俱来的界限,诸如身份、地位、等级等等,都被抹灭干净。
那一刻,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:北京知青。
带记者前往的,是素昧平生的在西安的三个北京老知青:邵华、刘静、连方正。
我们走的路,已经不是当年的老路了。同样是出西安,过铜川,我们历时只有五小时。
而四十一年前,北京知青们则要用整整三四天的时间。大规模的迁移始自1968年12月,以每天三趟“知青专列”的速度,在随后的一个月里,27211个北京“老三届”(1966、1967、1968三届初、高中毕业生,合称老三届)(有一部分社会人员),带着行李箱、铺盖卷,落户插队到延安1600个生产大队(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)。
起点,是1968年红旗漫卷的北京。红卫兵小将们已经将整个北京闹得不可开交。这年12月22日,毛主席发出号召,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。”响应号召,一种运动式的“上山下乡”就此开始。
北京火车站顷刻间挤满了前往全国各地插队的老三届学生。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”,青年郭路生以他的时间记录下,年轻人们“最后的北京”。
这首诗后来被广泛传唱,年轻人们仿佛从诗句里“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”。
不过,青年郭路生去的是山西杏花村。
当时,在火车站,数万知青中有个叫史铁生的,则去了延安,插队于延川县关家庄大队。他后来以一篇写当时生活的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而一举成名。
清平湾,就是关家庄。
在延安,他还遇到了一个叫王卫国的当地人。这个人后来以笔名“路遥”而广为人知。
当然,文学只是一种情怀。
过八百里秦川,崎岖往北,一道道沟梁之后,大河套里,就是延安。在原来的延安县,现在的宝塔区一百里外的金盆乡,“北京知青林”的标示牌在一棵大树后赫然出现,那是一个举世皆知的地方———南泥湾。
记者在那里见到四个人:周福生、付和平、刘二顺、林树彬。
他们是一场运动后留在了这里的北京知青。“这样的北京知青,在延安的角落里,”来自延安市劳动局北京知青处处长童刚说,“整个延安市还有346个。”不过,就在记者即将离开的前一天,又过世了一个。
他们有家不可归,或如当事人所言,“不愿归”。
当1969年他们踏上西去的火车时,所有与生俱来的界限,诸如身份、地位、等级等等,都被抹灭干净。
那一刻,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:北京知青。
带记者前往的,是素昧平生的在西安的三个北京老知青:邵华、刘静、连方正。
我们走的路,已经不是当年的老路了。同样是出西安,过铜川,我们历时只有五小时。
而四十一年前,北京知青们则要用整整三四天的时间。大规模的迁移始自1968年12月,以每天三趟“知青专列”的速度,在随后的一个月里,27211个北京“老三届”(1966、1967、1968三届初、高中毕业生,合称老三届)(有一部分社会人员),带着行李箱、铺盖卷,落户插队到延安1600个生产大队(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)。
起点,是1968年红旗漫卷的北京。红卫兵小将们已经将整个北京闹得不可开交。这年12月22日,毛主席发出号召,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。”响应号召,一种运动式的“上山下乡”就此开始。
北京火车站顷刻间挤满了前往全国各地插队的老三届学生。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”,青年郭路生以他的时间记录下,年轻人们“最后的北京”。
这首诗后来被广泛传唱,年轻人们仿佛从诗句里“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”。
不过,青年郭路生去的是山西杏花村。
当时,在火车站,数万知青中有个叫史铁生的,则去了延安,插队于延川县关家庄大队。他后来以一篇写当时生活的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而一举成名。
清平湾,就是关家庄。
在延安,他还遇到了一个叫王卫国的当地人。这个人后来以笔名“路遥”而广为人知。
当然,文学只是一种情怀。
关键词:北京知青 投稿邮箱:464001842@qq.com
[错误报告] [推荐] 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